股票金融配资公司 88万大军在手,泽连斯基为何死扛不降?欧洲的“柴火”能烧出转机吗?
当国际舆论场不断质疑“乌克兰还能撑多久”时股票金融配资公司,泽连斯基的回应始终强硬:“绝不割地,唯有胜利!” 这份底气的来源,正是乌克兰手中握有的88万现役军人——这一数字远超英国(7万)、法国(20万)、德国(18万)的常备军总和,甚至抵得上半个欧洲的兵力规模。
对任何国家而言,如此庞大的军队都是战略威慑。“如果换作是你手握88万大军,会轻易投降吗?” 泽连斯基的坚持,本质上是一场以人力换空间的豪赌。
尽管美国援助缩水,但欧洲国家仍在“添柴加火”。德国追加20亿欧元,法国高调承诺远程导弹,波兰等国更是不遗余力输送装备——这些动作背后,是欧洲对乌克兰的“屏障论”共识:
“乌克兰倒下,俄罗斯的坦克下一站就是波兰、立陶宛。”
“让乌克兰人流血,总好过让柏林或巴黎挨导弹。”
正如马克龙所言:“众人拾柴火焰高。” 但问题是,欧洲的“柴”够烧多久?若武器供应跟不上消耗速度,乌军的“人海战术”终将被俄军的炮火和无人机群碾碎。
军队规模虽大,但现代战争拼的是“钢铁+芯片”,而非单纯的人数。
展开剩余61%俄军优势:每天发射5万发炮弹,无人机群24小时猎杀乌军补给线。
乌军困境:士兵与火炮比例已失衡至“10个步兵分不到1发炮弹”,前线部队甚至被迫用民用对讲机联络。
“没有弹药的88万人,不过是88万支‘烧火棍’。” 若西方援助持续“断供”,泽连斯基的底气将迅速消磨殆尽。
尽管德法嘴上喊着“支持到底”,但行动却暴露了欧洲的“战略精分”:
德国:20亿欧元看似慷慨,实则仅够乌军支撑两周;
法国:承诺的“风暴阴影”导弹迟迟未足额交付;
东欧国家:自身库存见底,已无力继续“输血”。
更讽刺的是,当乌克兰士兵在战壕里挨冻时,欧洲的军工厂却因官僚主义和利益博弈迟迟未能全速运转。
“一条心”的誓言很美,但现实可能是——欧洲最终选择“保自己”,而非“救乌克兰”。
泽连斯基的“不投降”逻辑看似合理:有兵、有西方承诺、有欧洲恐惧俄罗斯的心理。但战争从不按剧本发展——
若西方援助持续“画饼”,88万大军将沦为“饥饿的巨人”;
若欧洲内部分歧加剧,乌克兰可能被当作“可牺牲的棋子”;
若俄军突破关键防线,再多的士兵也填不满战线的漏洞。
这场豪赌的终极答案,或许不在基辅,而在柏林、巴黎和华盛顿的会议室里。
发布于:广东省